立法會事務
簡介
 
工作報告
 
議員議案
 
其他發言
 
質詢
 
財務委員會開支預算
 
文章
 
<< 返回目錄

就「解散醫院管理局」議案發言

主席,我動議通過印載於議程內的議案。我在兩年前曾經提出改革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的議案,當時共有5項修正案,很多同事均要求醫管局增加資源和人手,這些修正案全都不須記名表決,而且全部獲得通過,大家也很高興。但是,兩年過去了,對於醫管局服務的觀感,大家有沒有改變呢?

今次我特意選用“解散”為題,就是想看看各位同事有沒有一些好的計謀或策略,可以糾正醫管局的結構缺憾。

輪候時間長和人手不足,彷彿已經變成公立醫院的代名詞,公眾要求政府增加資源和增加醫生人手的聲音不絕於耳。但是,究竟需要增加多少資源和增加多少人手才合理呢?理智的人便會檢視醫管局過去的撥款、人手、服務量和輪候時間等的關係。

據我的觀察所得,輪候時間太長的主要原因並非人手不足,而是資源分配不均勻。大家的桌上有一份文件,文件內有數項列表顯示出多項數字。

第一,雖然醫管局經常表示人手不足和流失嚴重,但在過去十多年,醫生人手每年都有增加,新聘的醫生人數總是比流失的醫生多,醫生的增幅較服務量的增幅大。舉例而言,在2004-2005年度,醫管局有4 526名醫生,至2011-2012年度已增至 5 165名醫生,增幅是14.1%;同期的專科門診服務由600萬人次增加至670萬人次,增幅是12.1%。醫管局其中一項主要的服務是住院服務,而住院病人的總日次,由2004-2005年度的五百二十多萬,增加至2011-2012年度的549萬,增幅只有4%。

第二,請議員參看文件中的第二項列表。增加的人手較服務量多,為甚麼仍然有問題呢?大家看看醫管局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便會發覺醫管局7個聯網的差別其實可以很大。舉例而言,骨科病人在九龍東的輪候時間是107個星期,但是,在港島西只是15個星期;外科病人在九龍東的輪候時間是91個星期,但在九龍中的輪候時間只是19個星期而已。

第三,為何輪候時間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因為不同聯網所得到的資源和人手相差甚遠,而這跟輪候時間有一個因果關係。舉例而言,九龍東的資源最少,每年每千人口所得的撥款只有395萬,但九龍中每年每千人口所得的撥款有一千多萬,兩者的撥款相差兩倍半。

第四,既然撥款可以相差甚遠,為何不糾正過來呢?請議員參看文件中第四項列表,看看醫管局過去數年撥款予各個聯網的比例。大家可以看到,政府在過去多年不斷增加撥款予醫管局,但聯網之間的撥款比例並沒有甚麼大的變化。舉例而言,九龍東聯網照顧的人口佔全港14%,但這麼多年以來所得的撥款只有10%;相反,九龍中聯網照顧的人口佔全港7%,但所得的撥款卻有14%。

由此可見,無論政府增加多少資源和人手予醫管局,假如醫管局分配的方法不改變的話,便永遠無法改變一些資源少的聯網或部門的輪候時間,而公眾對醫管局服務的觀感,一般都是根據其服務最差的地方(即輪候時間最長的聯網)而決定。所以,一般聽到的投訴對象,永遠也是九龍東的觀塘、新界西的屯門,以及現在另一個重災區,就是新界東的威爾斯親王醫院。

令人遺憾的是,輪候時間過長反而引致公眾壓力,要求政府繼續增加資源和人手予醫管局,導致醫管局因管治不善而得到獎勵。所以,醫管局實在沒有甚麼誘因改變這個情況。

過去兩年,醫管局和政府在聽到我提出的數據時,便提出了一些將資源分配不均合理化的藉口。主要的說法是有部分聯網提供特別的專科服務,需要診治很多跨區的病人,例如瑪麗醫院會進行肝臟移植手術等。但是,我們計算過,瑪麗醫院進行肝臟移植手術所需的資源一年最多也是數千萬元 — 假設每名病人花100萬元 — 這方面的開支相對於瑪麗醫院整體的資源,我相信不足5%。既然這樣,該聯網憑甚麼因為這些手術便會得到較其他聯網多一倍的資源呢?

就聯網會診治跨區病人方面,我曾向政府索取數據看看。現在,請大家看看第五項列表。九龍中的確有協助其他聯網診治病人,主要協助九龍西診治病人,所診治的九龍西病人更較本區的病人為多;而港島西主要是協助港島東診治病人。所以,九龍東、新界西和新界東便變成“孤兒仔”,因為沒有其他聯網協助,輪候時間永遠都是那麼長。

數月前,特首提出“優化專科門診輪候名單的管理”,意思似乎是想把病人從輪候時間較長的聯網,調撥至輪候時間較短的聯網,不過很可惜,這正正反映出政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因為我說的新症輪候時間只是一個例子,其實新症病人輪候初次求診後,還要等候覆診和檢查,可能還要等候做手術。這些新症輪候只佔醫管局服務的一小部分,可能不足3%,因為新症佔專科門診總求診人數不足10%。所以,醫管局要處理新症的輪候時間並不是太困難。

還有一點,為何這樣做無助解決問題呢?因為醫管局在調撥病人時,並沒有在背後的資源分配方面做工夫。我的意思是指輪候時間較短的聯網其實是因為本身資源較為充足所致,但卻會覺得是因為本身工作有效率,所以病人輪候時間才會較短,在面對醫管局再分配較多病人給它們時,便覺得是被懲罰,因而很快便會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把輪候時間拉長,藉以擋截病人。這對它們來說是不會吃虧的,因為“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始終會獲得一樣的撥款。

那麼,如何解決撥款不均的問題呢?可以有很多選擇,但我們在作出選擇之前,不應該忘記醫管局過去的貢獻,醫管局在過去曾對醫療質素作出了很多貢獻。但是,我們要往前看,我不是要針對個人或某機構,而是要針對機制。究竟是應該改革還是解散呢?這便要視乎各位對醫管局的認知而定。我想提出數點,第一,就公營醫療而言,醫管局並非唯一的安排,我所說的安排是指由一個單一機構統營所有的公營醫療服務,其問題在於醫管局既是買家,亦是賣家,所以在提供服務時要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不一定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正如我剛才所說,輪候時間長是好的,因為大家會替它爭取資源、爭取撥款。這樣,它何須處理呢?反之,在問題處理後,它倒會被削減資源。

第二點,醫管局的架構其實頗為臃腫,共有六萬多名員工、四十多間醫院、二百多個臨床部門,根本是“山高皇帝遠”,總部的政策未必可以上行下效,也很難駕御轄下部門有否執行政策。醫管局總部的開支其實也相當大,我在表六以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作了一個比較,由於教統會只是負責分配資源,不用負責營運,所以在比例上,教統會的開支會少很多。還有一點大家不要忘記,即使解散了醫管局總部,其實每個聯網仍然有一個十分龐大的行政架構,現時其行政架構分為3級,醫院有自己的總監,聯網有自己的總監,之後還有總部的總監。所以,我建議政府可以按照每個地區的人口,以及根據病人走向,直接向各個聯網或醫療機構購買服務,這反而是國際上一個常見的方案。因為這是“錢跟病人走”的安排,而不同機構之間也會出現競爭,做得好的便可以爭取更多病人,也可以因而爭取更多撥款。這安排還有一個好處,便是如果由政府直接購買服務,我們的參與也會多一點,因為屆時便會直接受立法會監管。

解散醫管局有何壞處呢?我對醫管局也有點感情,我相信局長對醫管局的感情更強烈,可能會有點不捨,因為現在只有我自己發言,我留下多一點時間,聽完局長和其他議員意見後,我再作回應。

主席,我謹此陳辭。

<<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