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Co Affairs
My Duties
 
Working Reports
 
Members' Motions
 
Other Speeches
 
Questions
 
Finance Committee - The Estimates of Expenditure
 
Articles
 
<< 返回目錄

醫療開支真的物有所值?

原刊於2013年10月17日 明報

適值「醫院管理局檢討督導委員會」成立伊始,在位醫管局主席9年的胡定旭先生,於9 月26 日在《明報》撰文,標題為〈讓醫療開支物有所值〉(下稱「胡文」)。

胡文開首引用了彭博(Bloomberg)8 月份公布的全球各地醫療系統效率排行,以香港名列榜首,引伸為公營醫療獲得肯定,繼而標榜醫管局成本「環球最低」,然後強調醫療體系運作「相當複雜」、資源分配不能「簡單加減乘除」云云。胡先生維護醫管局無可厚非,但文中有諸多概念亟待釐清,否則恐有礙醫管局的檢討工作。

一,彭博的排行用人均壽命、醫療相對成本,以及絕對成本3 項數字作醫療系統效率的指標。姑且不論此法是否過於簡化,其數據包括各地公私營的整體成本,並不止計算公營醫療開支。

二,胡文舉出醫管局提供本港九成的住院服務,遂為醫療系統成就的基石。不過,市民日常使用的基層醫療,85%都由私營系統提供。

三,胡文欲藉香港人均壽命長,證醫管局之功高。但人均壽命受眾多因素影響,如社會穩定、衛生基建、均衡營養、生活習慣等,醫療水平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基層醫療比醫院服務更重要。

四,胡文聲稱醫管局營運成本極低,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2.6%。一般市民不用繳付服務的成本價,也許不清楚公營醫療的成本其實不一定比私營低。以照胃鏡為例,公立醫院成本為10,350 至23,700 元,還要輪候2 至11 個月,而在私家醫院做同類檢查一般只需約1 萬元,且毋須輪候。

五,效率第一其實並非好事,很多隱性成本在醫管局的算盤已遭忽略,君不見醫生做得昏天暗地,病人等得積年累月, 5 分鐘極速診症,胡文卻謂「服務質素不會將貨就價」。

問題不在客觀數字

在於負責詮釋數字的人六,人口老化及科技發展亦不一定推高醫療開支。早有研究指出,常人的醫療支出很大程度集中於生命最後兩年,壽命的延長只不過是將臨終歲月的大筆開支推遲,一生的總支出並無多大變化。科技發展有時候可減低醫療支出,例如在上世紀80 年代發現幽門螺旋菌之後,由於致病原可以根治,胃及十二指腸疾病的病發率及併發症大幅減少,也就極大降低了相關的醫療支出。

七,胡文列舉了住院人次、專科門診人次、大型手術宗數等服務量的數字與增幅,似有顧盼自雄之意。其實盲目追求服務量增幅,不斷推出新服務以爭取資源,正正是醫管局的弊病。例如專科門診,有一半的案例並不需要專科處理。當局豈能以服務增長為榮?

八,七大醫院聯網資源長期不均,例如九龍東聯網照顧全港14%人口,只分得10%的撥款,九龍中聯網卻以7% 人口獲得14% 的撥款。九龍東聯網因長期資源不足而引致各種服務輪候時間過長,但胡文絕口不提,反而侃侃而談資源分配是專業工作,不單是數字遊戲。其實胡文提及的因素並非無法量化,況且有能力讀通讀透這些方程式的有識之士大有人在。

縱觀胡文,雖已臚列了表面上對其有利的數字,但其實問題從來不在客觀的數字,而在於負責詮釋數字的人。本來真是加減乘除的問題,卻因為人為因素而神秘化,令人懷疑當局只不過想迴避公眾監察。我不厭其煩地就胡文背後的概念逐點斟酌,並非為了口舌之爭,而是擔憂胡文代表了「檢討督導委員會」思維模式——既然醫管局都已經世界第一,還檢什麼討?還改什麼革?希望當局看待問題,以數據及邏輯為依歸,而使醫療開支真的物有所值。

作者是立法會(醫學界)議員

梁家騮

<< 返回目錄